《成為「新二代」:多元文化與地緣政治下的跨國婚姻子女》新書發表會
Schedule
Sun, 19 Oct, 2025 at 07:00 pm
UTC+08:00Location
紀州庵文學森林 | Taipei, TP
Advertisement
《成為「新二代」》是臺大社會系藍佩嘉老師繼《拚教養》後,歷經五年多研究的最新田野調查報告。本書主要探討的是,各種族裔與類型的跨國婚姻子女,作為可辨識或不可辨識的臺灣社會「內部他者」,他們如何協商自己的身分認同,與臺灣社會的關係又是什麼?在本發表會中,作者將分享她在田野中的體悟,也會和《報導者》營運長李雪莉對談,在教學、田野與新聞的第一線,她們所看見的臺灣新二代,以及這些新二代的認同與人生故事,如何形塑「臺灣人」的面貌。
—
《成為「新二代」:多元文化與地緣政治下的跨國婚姻子女》新書發表會
時間|10╱19(日)19:00-21:00
地點|紀洲庵文學森林2F(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 107 號)
主講|藍佩嘉(本書作者,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)
李雪莉(《報導者》營運長,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)
報名表單► https://forms.gle/rYKueA8caJQ31Sn76
*免費參加,請先報名。
—
對於臺灣「新二代」及其身分認同的田野調查報告
《跨國灰姑娘》、《拚教養》作者,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最新著作
在臺灣,跨國婚姻子女的人數推估超過五十萬。這些孩子曾被稱為「新臺灣之子」,自新南向政策推動後,官方改稱他們「新二代」,正面標示其移民背景。然而,「新二代」如何看待這個標籤?不同族群、階級、移動經歷的二代,又如何定義自己、回答「我是誰」的提問?本書要探問的是,在地緣政治情勢與多元文化政策的張力下,這些「新二代」年輕人如何在複雜的族群身分政治中協商自我的認同。
本書深入訪談六十一位母親來自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的成年二代子女,以及其中十五位的新移民母親。希望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,理解國家政策的轉變與地緣政治的脈絡,如何影響新移民子女的生命經驗與族群認同。母親來自不同國家的二代,尤其是「臺灣東南亞二代」與「臺灣中國二代」的經驗有怎樣的差異?他們會採取什麼樣的認同策略,來抵禦或迴避族裔╱地緣政治因素衍生的外來者汙名?而在現今的政治與社會氛圍中,這些新二代的多元文化背景,是否能順利轉化為身分紅利(比如特殊選才或入學機會)?還是造成非預期的負面後果?海外歸國子女,以及海航(逆向遷移回父母原生國度)的二代,在跨國流動的過程中,又經歷怎樣的認同變化?
本書也根據田野分析提出相關的行動建議,包括改變既定認知框架,視新移民子女為積極的行動者而非弱勢;更廣泛地界定「新二代」,看見其中的差異與不平等;以及更細緻的區辨——例如將新二代與母親國度的連結定義在文化與地方層次,而非過度上綱,甚至將他們排除在共同體之外。
這些「新二代」的生命經驗與認同演變,也讓我們重新思索臺灣人的定義。隨著臺灣人口逐步納入更多元的移民來源、臺灣人的界線也不斷地被改寫與延伸。一如祖輩於不同歷史時期、在族群與文化交會處「成為」臺灣人的我們,其父母沿著移民之路進入臺灣的「新二代」,也將繼續擴展臺灣人的認同與文化邊界。
Advertisement
Where is it happening?
紀州庵文學森林, 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(古亭捷運站二號出口,右轉同安街走到底左手邊),Taipei, TaiwanEvent Location & Nearby Stays:

Know what’s Happening Next — before everyone else does.